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两会热议提升基层疾病预防能力 医疗AI今年将大

来源:肿瘤预防与治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网科技3月15日讯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数字经济和保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议题成为社会热点。 特别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接下来国家要促进数字经济发

中国网科技3月15日讯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数字经济和保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议题成为社会热点。

特别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接下来国家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能力等问题,放在了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见政府出台相应指导政策文件,对于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和期许,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背景之下,在业内看来,过去几年受益于政策红利的AI产业,今年会迎来广阔发展机遇。同时又给医疗AI,这个重度依赖技术落地的AI产业细分领域,提供了发展契机。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如何推进AI企业向基层医疗稳步落地的?医疗AI产业会从未来宏观政策中获取哪些发展红利?近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鹰瞳科技首席医学官陈羽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能够感受到国家有明确的动作来推动医疗AI产业的发展,甚至像是在北京、上海等地不光停留在政策上,还从医院、企业财政预算等切实角度出发,扫清AI商业化落地障碍。”

医疗AI落地

一线城市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去年底赴港股上市的“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是近年来一直备受AI行业关注的明星公司,也是眼科医学影像AI服务的龙头企业。目前,鹰瞳科技的主要产品有用于检测及诊断的医疗器械软件(SaMD)、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和独有硬件设备。其中,Airdoc-AIFUNDUS是鹰瞳科技的核心产品。

简单来讲,Airdoc-AIFUNDUS是一款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利用AI分析视网膜影像等数据,帮助医生准确检测及辅助诊断慢性病的医疗器械软件。2020年8月,该产品的1.0版本获得了同类产品中首个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等同于宣告了它在该领域的领跑地位。

据了解,在全国各省地区,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引进医疗AI产业,来为慢性病防控做实事,以此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的要求。对此,鹰瞳科技首席技术官和超表示:“正是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否则所有从事医疗AI的公司都会面临一直无法取得运营资质的局面。国家在医疗领域有很多政策引导,对医疗AI产品的发展有极大利好,比如推行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这对视网膜影像AI辅助诊断慢性病能够在全国范围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作为可以“窥一眼而知全身”的视网膜影像AI产品,鹰瞳科技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推出伊始,即是为了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及时发现早期的健康风险。公开信息显示,视网膜是人体唯一可以无创地、直接观察血管和神经的地方,是观测全身健康的窗口。从医学理论上来说,透过视网膜上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可以判断糖尿病、高血压、心梗、中风等200多种常见慢性病。

陈羽中表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讲,患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已远超肿瘤患者,这也是我们为何关注慢性病预防、特别是心脑血管病预防领域的原因。相比血液检测而言,通过视网膜更容易观察人体血管的细微变化,也是好用且简便的方法。”

2021年8月28日,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与鹰瞳科技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使用超过40万的健康数据开发了一个基于眼底照片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可估算个体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风险。这是我国首个尝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眼底照片信息预测国人发生心脑血管病风险的研究。

“单靠医院急诊室或建立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其实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陈羽中看来,以往需要病人花费大半天时间接受医生问诊、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测,最终医生可能要花两个小时诊断,患者需花费上千元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AI辅助医生诊疗后,既可以及时发现个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及时干预,还能提升医生诊疗效率。

中国网科技了解到,目前根据不同诊疗需求和场景,AI助推精准医疗和分级诊疗在学术界以及医疗行业内已达成共识,包括大型三甲医院、基层医院以及医疗体检机构都能看到与之相关的AI技术应用场景。

文章来源:《肿瘤预防与治疗》 网址: http://www.zlyfyzlzz.cn/zonghexinwen/2022/0316/445.html



上一篇:正确面对肿瘤,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专访烟台毓
下一篇:肝癌成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如何预防?

肿瘤预防与治疗投稿 | 肿瘤预防与治疗编辑部| 肿瘤预防与治疗版面费 | 肿瘤预防与治疗论文发表 | 肿瘤预防与治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